接下来就是制造工艺。
配料,熔制,成形,退火。
这套程序,蔡仍至少看过上百遍。
就算蔡仍自己没有实践过,让那些烧制玻璃的匠人反复实验一段时间,也一定能烧制出来。
至于磨制玻璃,那更是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就有高超的水晶打磨和抛光技术,且古代水晶制品一直都有生产,因此,当然不难找到专业的匠人。
总之一句话,在蔡仍的主持引导下,世界上第一批望远镜已经出现,并且已经武装到了金吾军的将士和踏白的手中。
而伴随望远镜一块诞生的,还有一样东西——眼镜。
……
数次尝试之后,蔡仍终于为梁师成调试好了合适的镜片。
别以外太监就不学无术,别以为奸臣就没有才学。
错!
至少梁师成就是一个例外。
此时,一直都有传说,苏轼远谪之时,将家中侍婢送与梁氏友人,不足月而生下梁师成。
梁师成也因此自称“苏轼出子”、“苏氏遗体”。
关键是,苏家人也没有否认过。
据说,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,甚至对家中帐房说:“凡小苏学士用钱,一万贯以下,不必告我,照付就是。”
而真正“坐实”梁师成是苏轼之子的还是,梁师成曾参加过科举考试,而且凭实力夺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。
世人都说,梁师成如果不是苏轼之子,怎能考上进士?
事实上,苏轼的科考成绩并没有梁师成好——苏轼考上的是乙科,梁师成考上的甲科,二者之间差得不是一点半点。
只不过,苏轼的名气太大,世人便将梁师成自己的努力,转嫁到了苏轼的基因上。
其实——
梁师成能走到如今这一步,非常不容易,可以说他在背后下了无数苦功才成为现在的隐相。
而也正是因为梁师成下得苦功太多,进而导致梁师成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近视了,而且越来越严重,现在甚至都到了,三米开外雌雄同体,十米开外人畜不分。
套用明代的一首打油诗: